导读
闯关东的风潮虽已成为历史的篇章,镌刻于人们心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身处东北的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在那一波波闯关东的热潮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他们的魅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无数关内流民纷纷涌入,使得闯关东的浪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01
闯关东始于清朝
在清朝统治之前,东北地域长久以来被视为边陲蛮荒,人口稀疏,广阔的土地仍处于荒芜未垦、崇山峻岭未曾开发的原始状态。清朝继位后,又有近九十万人迁入关内,原本就不充裕的人口状况因此进一步加剧,以至于走数里路都难以见到一个行人。即便是在当时人口较为密集的辽东地带,那时亦是一片广袤沃土,人烟稀少。
占据中原之域,却恐导致故土荒芜,此乃清朝统治者所不愿目睹之景象。鉴于此,1644年,清政府责令各地方官署积极劝导农民进行土地开垦。1653年,清政府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通过减免赋税的优惠政策,激发民众跨关东去的热情,并向移民提供耕地、种子以及口粮等必要物资。在如此优渥的条件下,山东、河北等地的流民纷纷涌入,从而掀起了闯关东的第一次高潮。
这场规模空前的迁徙狂潮,远远超出了当朝皇帝康熙的预料。若任其持续发展,恐怕会对大清王朝的发祥地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鉴于此,1668年,一道《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自北京城传出,毅然截断了这股汹涌的人口迁徙潮流。自那时起,大清的后继者们恪守着先祖所颁布的禁令,自乾隆年间至嘉庆、道光、咸丰诸朝,均一以贯之地推行着这一封禁措施。
东北广袤沃土的吸引,岂能单凭一项停止招垦的政策就能完全遏制?面对日益加重的生计负担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山东与直隶地区的农民不惜冒险,越过边界,涌入东北地区。历经长达200年的封闭岁月,闯关东的浪潮始终未曾停歇。
在此之后,随着国内生存压力日益加剧,以及日俄两国虎视眈眈,企图侵占我国东北的野心勃勃,清廷在无奈之下,只得作出解除禁令的抉择。1904年,东三省地区迎来全面解禁。自此,历时两百载的封禁措施正式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禁令解除,关内涌向东北的移民日渐增多,大片土地得以开垦。然而,涌入关东的移民数量并未能满足东北地区的开发需求,因此,东北仍维持着人口稀少的状况。
02
张作霖分割了皇室权贵土地。
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张作霖执掌东北政权,而东北大地仍保留着超过两亿亩的肥沃土地,尚未被开垦利用。为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以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当局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积极吸引和激励移民涌入东北。
1916年,时任奉天军务署理兼代理巡按使的张作霖,颁布了《晓谕》一文,着手推行土地清丈工作。为何要进行土地清丈?事实上,尽管清朝已被推翻,但皇室及满蒙八旗王公等特权阶层仍掌握着大量土地。其中,诸多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沦为无主荒地。
一面是占有土地却闲置未耕,另一面则是无地可耕。在此背景下,清丈政策的出台旨在收回那些有主但荒废的土地,并将之重新分配予内地流民。
为确保清丈工作真正得以实施,张作霖在多个地区,包括西丰、锦县及西安(现今的辽源)等地,陆续设立了清丈分局。他不仅对王庄及牧场等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更是大规模释放官荒。与此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将清室在东北各处的祭田、祭果官山,诸如东陵、北陵等皇家陵园的土地,以及各类贡山,分拨给无地之户的重任。
自1915年至1924年,奉天省释放出约190万亩王公庄地。这片荒芜的土地对关内流离失所的难民而言,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关内移民如潮水般涌入东北,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移民高潮。
然而,在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难免会遭遇与既定目标不尽相符的状况。为吸引流民涌入,当时所划定的荒地定价极低。这等低廉的价位不仅吸引了众多流民的目光,对于权势阶层而言,更是难以抗拒的巨大诱惑。随后,随着开垦荒地的步伐加快,那些拥有权势、背景深厚的人士纷纷占据了肥沃且交通便利的土地,其面积从数十顷到数百顷不等。更有甚者,不少来自关内的军阀亦纷至沓来,在东北大地上一味扩张土地。
尽管东北地方当局为吸引关内移民,后续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然而,众多土地并未真正落入普通民众的掌握之中。
为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张作霖亲自指导制定了一套催垦章程。规定明确指出:领地自设立起三年内,必须将荒芜之地变为肥沃良田,并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否则,政府将有权收回该地块,并重新进行分配。
步入张学良的时代,他确立了一套相较于其父张作霖时期更为直截了当的“抢垦”政策。依据章程所述:“沿边各县域内的大片官荒,不论是否已有人开垦,凡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均准许人们抢占耕种”,“抢占荒地的户主需在三年内完成垦荒,届时,垦熟的土地将四成归原领荒者,其余六成则归垦荒者所有”。此章程的核心在于“抢”字,仅一字之别,便将政府的监管权转变为民众的自我管理。
种种激励开垦、抢占土地的政策实施,对关内农夫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时间,“直鲁地区的农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向北迁徙”。
03
接纳安置移民
张家先祖便是那闯荡关东的移民,因此张作霖对那些跋涉东北的闯关东者所经历的艰辛有着深刻的共鸣。通常,闯关东的人们都是在关内生活难以为继,才毅然决然背井离乡,踏上这片荒凉的土地。面对漫长的旅途和满目未知的挑战,他们拖家带口,除了携带少许充饥的干粮和少量的行李,几乎别无他物。于是,抵达新的定居地后,解决食宿问题成为移民们最迫切的需求,随后还需筹备种子、农具、牲畜等生产必需品。
为应对众多手持空拳的闯关东移民,东北地方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接纳与安置移民的政策措施。自1923年张作霖设立垦务局伊始,便明确对那些自愿迁移至垦荒地区的农夫,将提供旅途费用、种子以及农具的资助,并且对于新开垦的土地,将实施三年的免租免税政策。
1925年2月6日,张作霖再度召开三省军政大会,决议于各省份设立一名屯垦会办,专责屯垦事务的推行与协调。随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屯垦成效,辽宁省特地成立了垦务局,并划拨公款作为开垦资金,专用于购置农具以及分配给垦民衣食物资;吉林省亦全面开放了各县官荒,移民抵达后,由政府提供住房、粮食、农具、种子等必需品。
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屯垦事业,张作霖以东北边防屯垦督办的身份亲自担任领导重任。他不仅在各地设立了招垦局,还特地派遣专人远赴山东登莱等地招募移民,向他们大力宣传东北地区的丰饶与生活之便捷。
同年,张作霖于关内的天津设立了移民局,旨在为有意愿迁徙者提供援助。此外,特别制定了《难民救济规定》等一系列针对难民收容与救济的特殊福利措施。这些举措旨在帮助流离失所者解决安家落户的难题,进而激励移民在当地定居。
04
优化交通优惠便捷性
跨过关东的内地移民,其中绝大多数源自山东、河南等省份,他们抵达东北,仿佛是穿越了千山万水。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人生活贫困至极,根本无力承担那高昂的车费。
20世纪20年代,若一家三口从山东迁徙至“北满”,所需费用至少达到百元之数。然而,据当时统计数据显示,众多移居东北的山东农户中,有一半人所携带的旅费甚至不足五十元。区区50元的旅费仅能覆盖半程的路程,剩余的行程唯有依靠沿路的乞讨维生,甚至不惜卖掉子女以度难关。
鉴于这一情形,北洋政府交通部在1925年特别在京津、京绥两条铁路上推出了针对移民的优惠票价。同年,张作霖发布了一则公告,特别设定了极具吸引力的最低票价,旨在激励移民及其家族的到来。成人票价享受四折优惠,儿童则可免费入场,此外,行李及农具的运输费用亦将免除。
研究专家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每年有大约40至50万人从冀鲁豫地区迁往东北,而在某些年份,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百万。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移民是通过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线前往的。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优惠的移民交通政策对吸引流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张氏父子接连推出一系列吸引流民的政策,使得闯关东者络绎不绝,人数日益增多。迁入东北的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1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5万人;到了1920年,增至42万人;而1925年,更是攀升至49.2万人。从1927年至1929年,这一期间的人口迁移量分别为101.6万、113万和108万。
近千万关内移民的涌入,激起了东北前所未有的开垦狂潮,使得这片土地得以全面开发,显著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功勋卓著,实属不可或缺。
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