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把恒温壶调到 45 度,婆婆又端来一碗晾温的米汤:“奶粉哪有米汤养人?我当年带你丈夫,喝米汤长得壮实。” 这是这个月第 17 次争执。前几天因为给孩子穿多少衣服,两人吵到丈夫躲进厕所抽烟;今天早上,婆婆偷偷给刚添加辅食的孩子喂了盐,王女士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医生说一岁内不能吃盐!” 婆婆眼圈红了:“我还能害孙子吗?”
1. 先点头,再 “翻译”,别直接说 “你错了”
别否定婆婆的经验,试着转换成科学说法。王女士后来对婆婆说:“妈,您说得对,米汤确实养人(先点头),现在医生说,小宝宝肠胃弱,先喝奶粉适应几个月,再慢慢加米汤,这样更稳妥(再解释)。” 婆婆愣了愣,没再坚持。
有位媳妇面对 “把尿比穿纸尿裤好” 的说法,不说 “不卫生”,而是说 “您当年把尿是因为没这么方便的纸尿裤,现在这纸尿裤吸得快,孩子睡得踏实,您看他晚上都不闹了”。婆婆听着有理,慢慢接受了。
展开剩余53%2. 找 “共同目标”,别盯着 “不同方法”
婆媳都想 “对孩子好”,这是最大的共识。王女士发现婆婆总怕孩子冻着,就说:“妈,您帮我看着天气预报呗,要是低于 20 度,咱们就给孩子加件马甲。” 婆婆觉得被需要,每天准时查天气,再也没因为穿衣服吵过。
张阿姨总给孙女喂饭,说 “孩子自己吃太慢”,媳妇没反对,而是说 “您喂饭孩子吃得香,就是咱们得让她练练抓勺子,以后上幼儿园能自己吃,您说对吧?” 现在两人分工:奶奶喂早饭,下午让孩子自己抓着吃零食。
3. 让丈夫当 “传声筒”,别自己硬扛
有些话由儿子说,婆婆更容易听。王女士让丈夫跟婆婆说:“妈,您上次说的辅食食谱,小丽(王女士)记下来了,就是医生说要先少量试,您经验多,帮着看看怎么加行不?” 婆婆立刻拉着儿子研究食谱。
有位丈夫每周六晚上跟他妈聊天:“今天小雅(媳妇)说您做的婴儿枕特别好,比买的舒服,让我问问您是怎么缝的。” 婆婆每次都眉开眼笑,对媳妇的意见也少了。
艺博家庭教育见过太多家庭,婆媳之争不是 “谁对谁错”,而是 “旧经验” 遇上 “新观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育儿环境:婆婆当年缺奶粉,现在不缺了;当年没纸尿裤,现在方便了。否定对方的过去,只会加剧对抗;而承认差异、找共同点、让丈夫搭桥,才能让两代人的爱拧成一股绳。毕竟,婆婆和媳妇,本就是为了同一个人,才走到一个屋檐下。
发布于:广东省中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